新质生产力是我们的祖国新的发展的策略,把湘菜和新质生产力结合在一起,是未来湘菜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。受刘国初会长和刘科主编邀请,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、长沙市文联名誉主席何立伟参加《湘菜》20周年盛典活动,并
湖湘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,它由两部分来构成,一部分是湖湘的精英文化,以岳麓书院为代表,催生了、左宗棠,曾国藩、林则徐等一大批近现代优秀人物,他们身上的精神就构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精英文化,心里装着两个字:天下。
除精英文化以外,更广阔、一望无边的是市井文化。长沙城三千年历史,积淀了非常深厚的市井文化,这是一种热热闹闹、快快活活、活色生香的文化,体现的是一个地域的民俗风情和人们个性,深植于老百姓日常生活,他们心里同样也装着两个字:日子。
中国一句老话,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,全部与我们的饮食有关。长沙人非常讲究“恰”,称呼爱吃、会吃的人为“好恰鬼”,长沙人的味蕾,有着顽固的记忆,对于家乡的味道,还可以称为“偏执”。
1967年,正在长身体的何立伟老师和同学在一个周末,来到住在乡里的一位亲戚家,他家门外就是菜地,打了霜的白菜,用猪油现炒,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白菜。一直顽固地深植于脑海中,几十年了都不曾忘怀,这是属于味道的记忆。当年全国物资匮乏,饭都吃不饱,那个亲戚却愿意拿出家里最珍贵的猪油来炒白菜,这就不只是一道简单的白菜,里面也不再只有油盐酱醋,还蕴含浓浓的人情味。
同样让何立伟老师难以忘怀的,还有他姑妈的那一道红烧肉。她从早上就开始,一直到中午,几个小时小火慢煨,只有时间才能酿出如此动人的滋味。外婆家的虎皮扣肉,和自制的干菜同蒸,太阳味和亲情味掺杂一起,在他心中产生一种欲语还休的滋味。还有红梅冷饮店的那口酸梅汤,冬至时分的那碗腊八粥,这些味道都成为人生最美好的记忆。
所以,长沙人们之所以对家乡菜如此偏执,除了通过味蕾感知熟悉的味道,还因为能够唤起一个时代的记忆,正如我们在18岁、或者40岁的时候通过的那首歌,会想起一些事,留下一些泪,记起一些人。
长沙这座千年古城,为我们培育了顽固的味觉记忆。同样,这座城市衍生出的人们的文化性格,也造就了当地热闹、热情、热辣的饮食习俗。
南门口有句民谣:前面汽车压死了狗,后面又喊抓扒手。长沙人爱热闹、泼辣的性格,反映在我们的味蕾上,就是无辣不欢。长沙的厨师,如果要他做菜不放辣椒,他就不知道做菜。辣椒,是湘菜最重要的佐料,“不吃辣椒不革命”、“大凡革命者都爱恰辣椒”,伟人的两句名言,反映出湖南人的革命情怀和劲头,都与我们饮食里面的各种辣有关,吃辣的人,骨子里的那股血性格外浓烈。长沙会战、常德会战、衡山会战,三场抗日战争打出了湖南人的血性。在上海,有不少路以湖南地名来命名,那是因为在淞沪会战中,英勇顽强的湖南人表现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、令国人敬佩感念的性情。品尝湘菜,就是在品尝勇猛坚强的湘军精神。
湖南人待客,讲究的是热情。饭菜要“起堆”,一定要客人吃不完,所用之菜,少不了肥鱼大肉、肘子、红烧肉、扣肉等这些大菜,才能显出主人家的客气。一个外地人开长沙做客,通过桌上的饭菜,他们能够看出长沙人的文化性格——热情、热闹、好客。讲到待客之道,家宴一定是湖南人的最高贵客,有次王墨泉大师对何立伟老师说:我来你家做餐饭吧,发鱿鱼,发海参,这些活都由我来做。于是,何立伟老师喊了一帮朋友,包括李兵老师,彭国良老师,那一餐饭吃的很痛快,小小的家宴,反映出的是浓浓的人情味。
湖南人的婚嫁丧聚,红白喜事,最核心的内容是大摆宴席,喜气冲天,丧事也办成了喜事,所以,长沙市井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——喜文化。齐白石的画受人追捧,是因为承载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气,还有民间的窗花,雕刻的是喜鹊含梅、三阳开泰、百鸟朝凤,都讲究喜气。所以,长沙人的味蕾,根植于长沙这片土地,离开本土,就会在内心升腾起一股乡愁,而乡愁的解药,就是故乡的“饭菜”,慰藉的不但是我们的胃,还有心中无法言说的乡愁。
品尝湘菜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在品尝湖湘人的文化性格,它是一种对味道的坚守,但是,它并不意味着湖南人是处于保守的状态。
湖南人尊重传统,也勇于创新,“敢为天下先”,是湖湘文化的核心性格。这些年来,湘菜正在不停地改进革新变化,勇于探索。太阳底下无新事,但湘菜这些年一直在求新,新在各种菜式推陈出新,各种新奇搭配眼前一亮,饮食体验层出不穷,餐饮业态丰富多彩。比如文和友的场景体验,甚至已超越入口的食物。
湘菜唯一不变的,是永远在变化。湘菜跃升为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,这对一名湖南人来说,倍感骄傲。《湘菜》20周盛典,是对新质湘菜的一次积极探讨,通过湖湘文化赋能新质湘菜,同时通过湘菜又来领略湖湘文化,领略湖南的饮食之美。